米格-21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輕型跨音速殲擊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
部隊。
米格-21是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飛機。擁有大量改進型號,主要型別有︰米格-21F,白天型截擊機,安裝一台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裝一台R11F2-300發動機,去掉機炮,裝RP-21雷達,2~4枚空對空飛彈;米格-21PFS,PF的改進型;米格-21FL,PF的退場門型;米格-21PFM,PFS的改進型;米格-21PFMA, PFM改進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製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裝的偵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開始交付使用,生產數量較多;米格-21SMT,MF的改進型;米格-21BIS,較新的多用途型,安裝一台R25發動機,改進機體架構和電子設備,增加塔康導航系統,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換裝了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飛彈,擁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米格-21戰鬥機-簡介
中國於60年代開始仿製米格-21,中國編號殲七。殲七發展歷程異常艱難,因中蘇關係惡化,在殲七發展的關鍵時刻撤走了全部專家,並且帶走了幾乎所有的技術資料。中國的設計師們根據蘇聯專家留下來少得可憐的資料,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墉駕駛,將第一架殲七送上了天空。整個試飛過程中,前後共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最初生產的殲七,安裝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製成的。1967年蘇聯授予中國生產許可證後,開始了殲七漫長的生產週期,起初殲七的生產並不順利,直到80年代初期殲七的生產才逐漸完善。儘管如此,殲七在中國的發展卻是大放異彩,改進型號十分豐富,尤其是最新的殲七MF,達到了米格-21所有改型的頂峰。殲七曾向多個國家退場門,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目前殲七仍然在生產。
米格-21戰鬥機-發展歷史
米格(mig)-21戰鬥機是一種單座單發跨音速輕型戰鬥機,是蘇俄空軍 50年代末和60 年代裝備的主力製空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高空高速截擊、偵察, 也可用於對地攻擊。
米格-21戰鬥機
西方稱為“魚床”。 米格-21於1953年開始研製,1955年裝備蘇俄空軍,自60年代起退場門至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國還進行了特許生產。現已停止生產, 總產量超過6000架。僅在60年代,蘇俄空軍就裝備了2500余架。該機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跨音速戰鬥機,與西方同級別的同代戰鬥機相比,它的價格是很低的米格-21有20余種改型,除幾種試驗用改型,其餘的外形尺寸變化不大,雖然重量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換裝推力加大的發動機, 因而飛行性能差別不大。 由於機載設備不同和武器不同,各型號的作戰能力有明顯差別。米格-21飛機最大起飛重量9600公斤,裝1台P-13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最大/加力)5100/66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1倍音速,實用升限18400米,機內燃油航程1300公里,作戰半徑270公里。該機機載設備簡單,中、後期改型加裝了小直徑天線火控雷達和自動駕駛儀。早期型號只在機頭錐中裝雷達測距器。主要武器有1門23毫米G3-23雙管機炮,備彈200發,有4個外部掛架,可攜帶紅外製導或雷達製導的近距空空飛彈或對空、對地火箭和炸彈。
米格-21戰鬥機-研製思想
高空、高速、輕巧、爬升快,能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
米格-21戰鬥機
標, 作為國土防空截擊機使用。 針對這一設計思想, 採用了很薄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全動式增尾,細長機身和帶進氣錐的頭部進氣道,使得該機跨、跨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時發動機推力較大,因而得到很大的平飛速度。但由於高速時方向安定性減弱,飛行中嚴格地限制速度不得大於規定。這種氣動佈局在當時是新穎的,實現了研製目的,足以與當時西方主力戰鬥機F-104相抗衡。但該機除了大速度、減速性能好以外,其機動性能不好,加上機載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過短,因而作戰能力有限。米格-21價格低廉,對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吸引力,曾廣泛使用於越南、中東、印巴和兩伊芳等局部戰爭。由於該機輕小、設備簡單、操縱靈便,越南戰爭中越方飛行員曾多次擊落名聲赫赫的美軍F-4“幽靈”戰鬥機。波斯灣戰爭中,伊拉克空軍仍使用這種戰鬥機,但終因技術差距過大,且指揮失靈,戰術運用不當,不但未建戰功,反而被擊落多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