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商:Chance Vought
長:16.61m
翼展:10.72m
高:4.88m
- Aug 03 Tue 2010 13:51
F-8「Crusader」(十字軍)艦上戰鬥機
- Aug 03 Tue 2010 13:48
德國國防軍之豹一A4型坦克
型號 豹一主力戰車(Leopard-1)
製造國/廠 德國/Krauss-MaffeiP
使用國 德國、比利時、丹麥、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
車體尺寸(m) 全長7.09(不含炮管) 全寬3.25 全高2.613
戰鬥重量(ton) 早期型:40.5
- Aug 03 Tue 2010 13:24
以色列雄獅-Ti-67坦克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蘇制坦克備受爭議。西方專家不停地對蘇制坦克進行批評,恨不得“積毀銷骨”,俄羅斯專家則拼命辯解。蘇制坦克究竟如何,恐怕沒有人比以色列人的評價更有說服力了——他們不僅曾與大批多種型號的蘇制坦克交過手。而且還以猶太人特有的創造力,自己動手改進了手頭幾乎所有的蘇制坦克。使其脫胎換骨,完成了從“西伯利亞鐵牛”到“猶太人”的轉變。
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國防軍先發制人,打得阿拉伯部隊潰不成軍,丟棄裝備落荒而逃。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繳獲了近700輛蘇制T-54/55坦克,其中相當一部分戰備狀態完好。以色列把這批繳獲的坦克稍加改進就投人部隊使用。為了與阿拉伯國家的同型號坦克相區別,以色列人把這些坦克稱為“蒂朗”4型(T-54)和“蒂朗”5型(T-55),而西方國家則稱之為Ti-67(表示1967年被繳獲)。以色列為“蒂朗”坦克換裝了以軍VRC標準電臺和勃朗寧12.7毫米機槍,主炮仍是原來的D-10T 100毫米火炮。
在1968-1970年與埃及進行的一系列“消耗戰”中,以色列“蒂朗”坦克派上於用場。1969年9月,一支由噴塗埃及塗裝的“蒂朗”5型坦克和BTR-152裝甲車組成的以軍裝甲部隊乘夜晚搭乘LST兩栖運輸艦登陸蘇伊士灣,沿著瀕海公路大膽向埃及境內突破,向南一路殺過去,沿途摧毀了大量埃及軍隊的交通設施、雷達和防空陣地。這次行動持續了近一天半,完成任務後,部隊仍搭乘兩栖運輸船返回基地,基本全身而退。以軍在戰鬥中首次使用蘇式坦克,就取得不凡的戰績。
1973年贖罪日戰爭期間,部署在“巴列夫防線”附近的曼德勒裝甲旅依靠“蒂朗”5型坦克和M48/60和“百人隊長”坦克在西奈半島與埃及軍隊展開激烈戰鬥。在10月14日的戰鬥中,“蒂朗”5型坦克部隊雖遭到重創,損失慘重,但以色列裝甲兵仍利用倖存的“蒂朗”5型坦克積極防守,給進攻的埃及軍隊造成重大損失,擊毀了不少先進的T-62坦克。作戰中,埃及裝甲兵甚至誤認為是“友軍”向自己開火,引起了混亂。最終,曼德勒裝甲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抵擋住了埃及部隊的衝擊。此戰過後,以軍繳獲了更多的蘇制坦克,並根據在西奈半島得到的經驗教訓對“蒂朗”5型坦克進行了最大改進。
以色列重塑T-54/55坦克
- Jun 14 Mon 2010 20:07
中國T-99坦克
中國99式坦克,戰鬥全重51噸,是目前中國解放軍最重的主戰坦克。99式坦克的裝甲防禦採用三層裝甲複合防禦結構,火力控制系統是99式坦克的優勢之一,而更加令人驚奇的是,中國99式坦克在其炮塔後安裝了一部鐳射頂置系統,早在中國研製90式裝甲車階段,解放軍就曾在其中一個型號的變種車上,安置了一部自行設計的二代鐳射視覺對抗系統。它的主要作用是,協助主戰坦克,在戰區內,以軟手段摧毀對手的光-瞄系統,包含了紅外,紫外,微光等系統。這種武器可以最大程度的毀傷人的視網膜系統。對於光瞄系統,微光系統,鐳射測距系統都是具有100%的殺傷能力。而一旦被其照射,10-15秒內,人的視網膜可以被完全刺穿。導致永久性失明。而戰車的光瞄系統,將在20-30秒內遭到完全的損毀。可以說它是未來製造“殘廢軍人”的最好的標準制式
作為中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99式,已被公認為陸戰之王。她是中國國防工業的驕傲,最主要的是,電子化戰鬥車輛特徵為整車“全電化”數控,以電子傳動系統為基礎,配有電子武器系統、電子防護系統和電子綜合系統的一種新概念車輛。而坦克的三大主系統,炮控系統是重鎮之重,火炮控制電傳裝置更是中國新型坦克的關鍵獨有的技術,以致讓軍事世界的坦克同行不得不驚歎。
美國軍事智庫“戰略研究機構”負責人詹姆斯•鄧尼根聲稱,中國的99式坦克“從理論”上說,應該強於美軍新型的M1A2主戰坦克,比如裝甲防護,99式的厚度為500至600毫米,外有雙層的主動反應保護層,從而使得其實際防護層厚度為1000至1200毫米。而美軍M1A2主戰坦克120毫米口徑主炮的穿透力為810毫米,因此美軍主戰坦克的主炮打不穿中國的99式。而美軍的M1A2的防護層厚度為600至700毫米,中國99式的主炮穿透能力為850毫米,戰場上如果兩種坦克迎頭相遇,美軍的M1A2坦克“要吃大虧”。
那麼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俄國的T-90最大穿透力的750毫米,對中國的99式來說傷不到皮毛。而T-90的防護層厚度還沒有美軍的M1A2的防護層厚,可想而知其結局會是如何的慘烈。更為不忍心說的是,據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可靠消息,繼中國99式坦克正式列裝解放軍後,中國的第四代新型主戰坦克——全複合材料研發代號為CN-M的新概念坦克已經浮出水面。
- Jun 14 Mon 2010 18:43
前蘇聯重裝坦克T64與T80
T64主戰坦克,壓得西方20年抬不起頭
歷史上,俄羅斯人曾多次成功地對其採用最先進裝甲技術的新型坦克實施保密,然後在適當時機將這些坦克突然投入使用,並給敵人造成極大的震撼。
當T-62坦克在1960年投產後,北約清楚地意識到,蘇聯已經拉開了新一代坦克的研發序幕,於是立即督促諜報人員加緊情報搜集工作。因此,在60年代中後期,有關蘇軍新型坦克的報告層出不窮,但其中卻沒有一份能夠清楚地說明這些坦克的模樣。
直到1970年3月,西方情報人員獲得了一些關於白俄羅斯軍區舉行的“德維納”演習的照片,其中赫然出現了一種完全陌生的坦克 (T-64初期型),該坦克外形緊湊而佈局均衡,北約遂稱之為M1970。待後續零散資料匯總後,西方逐步瞭解到,這種M1970坦克安裝了新型火炮,並採用防護性能更好的炮塔及新型發動機。
北約回過頭來翻檢自己裝甲部隊的兜囊,竟然找不出與其相抗衡的坦克,不管是美國的M60,還是西德陸軍的“豹”1,均無法應付來自東方的挑戰。一時間,恐慌籠罩了北約裝甲部隊的心頭,他們被這款設計新穎的主戰坦克深深地震撼了。
- Jun 14 Mon 2010 18:30
中國北京212型軍用吉普車
中國自行生產吉普車開始於北京汽車製造廠生產的北京牌系列吉普車。從研製到今天已經40年了,目前仍然在生產。1965年BJ-212系列越野車正式定型,分為兩種型號BJ-212和BJ-212A型。
基本車型:BJ-212型為四開門五座乘用車。雙側車門的佈置和形狀;車子後座後緊接與車身後側壁同高的貨台;行李箱佈置在貨台下,于車後開門;主油箱佈置於行李箱下,附油箱佈置于駕駛員座位下,通過駕駛員座位旁的轉換開關切換供油;這些特點和GAZ-69相似。車棚布後部向前傾斜。
BJ-212A(俗稱大屁股北京)後座順車身側壁佈置兩排折疊座椅,定員8人。BJ-212廣泛地裝備解放軍部隊,主要用於指揮員的乘用車,也有一些用於武器運載平臺和其他用途。
下:後為中國T-99主戰坦克
- Jun 14 Mon 2010 18:24
英國42型驅逐艦 雪菲爾級與曼徹斯特級
42型驅逐艦 或稱 雪菲爾級,是一種現代英國皇家海軍飛彈驅逐艦
發展沿革
42型驅逐艦乃1960年代設計的艦隊防空艦,共14艘分三批次建造現還有8艘服役中,有2艘依據批次一的規格建造的賣給阿根廷海軍,本級船都是根據23型護航艦為基礎改進的,後來成為皇家海軍骨幹力量,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和考文垂號(HMS Coventry (D118))在福克蘭群島戰爭被擊沉,這是現代第一次有同種船艦卻分別在交戰雙方同時使用,上一次發生這種事是二戰時期德國的花級戰艦(Flower class)同時在雙方海軍。
42型護航艦本來設計作為一種更重型的布里斯托級82型防空艦(Type 82 Bristol)的支援,負責為一款計劃中的 CVA-01 航空母艦提供護航。 布里斯托級82型防空艦其後只生產了一號艦,而 CVA-01 的開發計劃更於 1966年 被工黨政府取消,所以42型護航艦功能上便被設計成跟82型防空艦一樣,但前者價格遠比後者便宜。82型防空艦是本系列中首先配備 Sea Dart 海對空飛彈的。42型護航艦亦擁有一個飛行甲板與及停機庫,搭載一架反潛直升機,大大提升了42型護航艦的實戰能力。
原定計劃每艘42型護航艦的造價不會超過一千九百萬英鎊,惟不久之後發現並不可能。最終完成的設計成為同系列的第三型(Batch 3),每艘造價二千一百萬英鎊。為了減少成本,同系列的首兩型艦均縮短了 47 呎,龍骨與長度比亦被縮減。這兩型艦後來經測試發現表現差劣,尤其是於天氣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早期的第一型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及考文垂號(HMS Coventry),與第二型的艾希特號(HMS Exeter)至利物浦號(HMS Liverpool)作為護航艦的表現均比後期的第三型要差得多。
- Jun 13 Sun 2010 22:01
中國89式122mm 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PHZ89式122mm火箭炮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履帶式自行火箭炮,由武器系統和底盤組成,戰鬥全重約33噸,彈藥攜行量80發,乘員5人,主要裝備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
火箭炮的武器系統由炮塔(車體)、發射架、自動裝填機構等組成。炮塔(車體)內有火炮駕駛裝置和人員乘座位置,具有“三防”功能,外部裝有1挺12.7mm高/平兩用機槍;發射架上裝有40根內徑為122mm相互平行的定向管,電動/手動瞄準裝備能夠快速、準確地調整火炮射角和射向,40發火箭彈可在20秒內發射完畢;自動裝填機可在3分鐘完成再次裝填,並迅速進行第2次發射;高/平兩用機槍不僅能夠對敵直升機和傘兵射擊,亦可壓制/殲滅地面500米內的輕裝甲目標和暴露人員。
該炮採用了專門設計的履帶式自行火炮中型底盤。功率強大的發動機使火炮具有較強的越野機動能力;液壓助力的操縱裝置與新型轉向機、變速箱同步器配合,使駕駛員的操作更輕便、快捷;獨立的扭杆/油氣減震懸掛裝備使火炮在各種地形上的行駛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夠伴隨裝甲(機械化)部隊機動作戰;車載通信設備可進行火炮內/外部通信,並保障指揮自動化的資料傳輸。
PHZ89式122mm火箭炮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越野和火力機動性強、火力猛烈、射程較遠,總體性能先進。多箭聯裝的大口徑火箭彈可在極短時間內在目標區形成大面積的火力毀傷區,給敵方以殲滅性的打擊。該炮裝備部隊後,使軍炮兵的火力打擊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技術參數:
- Dec 03 Thu 2009 15:48
瑞典S型主力戰車Strv-103
瑞典Strv-103堪稱構型最奇特的戰車之一。此型戰車沒有旋轉砲塔,而直接將砲身固定於車體上。
減少被彈面積、降低車高,最徹底的手段就是取消砲塔,將砲身直接安裝於車體內;而取消砲塔也可以減輕車重。兩項因素一拍即合,造就了Strv-103獨特的無砲塔構型,在戰車發展史上堪稱異類。不過取消砲塔之後,也使Strv-103無法在行進間發動攻擊(除非砲口恰巧正對目標,但是有效的行進間射擊技術在1950年代尚未誕生),而且車體轉向以及懸吊系統調整仰角等瞄準方式勢必不如砲塔直接轉動來得方便(停車才能轉動,而且轉速較慢,難以應付突然從後方或側面出現的目標),懸吊系統可提供的俯仰角變化也非砲塔式戰車可比。在權衡利弊後,瑞典決定選擇無砲塔的優點,而犧牲砲塔所帶來的好處。在1960 年,瑞典陸軍向波佛司訂購10輛Strv-103的預量產型,而頭兩輛Strv-103的原型車則於1961年完成。10輛預量產型的型號為Strv- 103,經過幾年測試改良後,波佛司於1965年推出經過改進的Strv-103A,於1966年開始量產,1967年進入瑞典陸軍服役,這也是首種正式量產服役的Strv-103。Strv-103A的量產作業持續到1971年6月,共生產了300輛;其中後期生產型增加了兩個砲管固定架以及可加裝在側面的浮游氣囊,被稱為Strv-103B。從1972年起,所有的Strv-103A都提升至Strv-103B的規格。
- Sep 03 Thu 2009 14:51
Su7-裝配匠戰鬥轟炸機
蘇霍伊設計局於50年代中期,作為米格-19的後繼機設計了單發單座殲擊機,軍用編號是蘇-7,北約給與的綽號是“裝配匠”(Fitter)。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6年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首次亮相,1958年開始批生產,批產型的軍用編號是蘇-7Б ,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A。
該型於1959年裝備部隊,它裝備一台AЛ-7Ф-1發動機。實際上蘇-7Б的空戰性能不佳,但該機的機翼面積大,低空投放武器的性能好,能載較多的炸彈(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載彈量可達1000kg)。但存在起飛滑跑距離長,航程短,低空活動半徑只有300km左右等缺點。因此經局部改進後,成為前蘇聯的第1種專用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 1961年~1965年生產了增加油量和一些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改進型蘇-7БM。1965年以後,研製和生產改進了火控系統和導航設備的蘇-7БKЛ型飛機。截止到1971年,除上述各型外還生產了教練型蘇-7У、出口型蘇-7БMK和蘇-7УMK等7種型別的蘇-7飛機,共約生產了3000多架。除前蘇聯(最多時曾裝備1400架左右)外,還裝備了古巴、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埃及、阿富汗、秘魯、越南、伊拉克等十多個國家,但大部分已退役。據1994年的資料,只有阿爾及利亞(14架蘇-7БМ)、伊拉克和北朝鮮(50架蘇-7БК)國裝備不足100架。 蘇-7參加了印巴戰爭、中東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1960年代後期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殲-6在印巴戰爭中表現出色,先後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機,自己損失三架。 60年代,該設計局把蘇-7Б的外翼段改成後掠角可變的變後掠翼(後掠角可從30°變到60°),機翼的重量比蘇-7增加了400kg。但由於換裝成AЛ-21Ф發動機,其巡航距離可增大25%~30%。此外,還增加了電子設備和外部掛架,結果在蘇-7Б在基礎上派生出一種新型變後掠翼超音速度戰鬥轟炸機。其原型機於1966年投產,1967年出現在航空節上。這種型別的軍用編號是蘇-17,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B。生產型飛機於1971年裝備部隊,其北約綽號是“裝配匠”C。
下圖:捷克空軍塗裝的SU-7BLK戰機
- Aug 29 Sat 2009 15:54
法國飆風戰機-Rafale B雙座打擊機
發展沿革:
由於法國退出了由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四國合作研發的EF-2000戰機計畫案,但法國軍方對未來新一代戰機的需求仍存在;於是達梭飛機公司(Dassault)繼幻象2000戰機之後,於1985年再度受命展開新戰機的研發工作。計畫中,新式戰機除供空軍使用外,尚須發展海軍型,以供汰換在法國航艦上服役,但極為老舊的F-8十字軍式戰機及超級軍旗式戰機。
由於達梭公司在1983年起,即以自行設計一種新式多功能戰機,因此在原有基礎下,首架原型機於1985年底即已出廠,定名為飆風戰機(Rafale),並於1986年7月進行首次試飛。由於當時原定使用的M88發動機尚未完成研發工作,因此先使用2具通用電機公司(GE)的F404發動機,直到1990年2月才正式換上其中1具M88發動機展開測試,達梭公司在1996年開始,將Rafale戰機先移交給亟待換裝的法國海軍,而在1999年才開始將Rafale戰機移交給法國空軍。
性能諸元如下:
全長:15.30m
- Aug 28 Fri 2009 13:38
意大利C1“公羊”坦克
義大利新研製的主戰坦克,1990—1994年裝備義大利陸軍,裝備數量約300輛。該坦克裝國產的120mm滑膛炮,有熱像儀,具有行進間對運動目標進行射擊的能力和夜間作戰能力。動力裝置為增壓柴油機。採用複合裝甲,並可掛裝反應式裝甲。有側裙板、三防裝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及車體的正面裝甲的傾角較大,是一個重要的識別特徵。
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戰鬥全重 約48t
乘 員 4人
車長(炮向前) 9.519m
- Aug 20 Thu 2009 21:08
AAV7兩棲突擊載具(AAV,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
2009.8.8莫拉克台灣造成南灣重創,高雄小林村6分鐘遭滅村並奪去500條人命,在惡水肆虐南台灣時,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軍方各單位反應遲鈍且束手無策時,海軍陸戰隊AAV7兩棲突擊車於第一時間挺進災區協助受困洪水的百姓。
國軍向美國爭取採購的54輛AAV7兩棲突擊載具(AAV,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於2006年3月28日在左營海軍總部舉行成軍典禮,海軍司令部並邀請歷任海軍總司令回娘家共襄盛舉。未來AAV7兩棲突擊載具將取代號稱「水鴨子」的LVTP5人員登陸車,成軍後將在台北林口與高屏地區各部署27輛的加強登陸步兵營。
AAV7兩棲登陸載具是陸戰隊遷台後的第3代兩棲登陸裝甲車,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8個國家都以AAV7作為現役兩棲登陸載具;至於國防部所採購的AAV7標準性能重建方案構型(RAM/RS,Reliability,Avai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Rebuild to Standard),更只有美國、義大利與台灣使用。
- Aug 15 Sat 2009 22:37
中國空軍生產最多的戰機-殲六農夫式
殲六發展簡史:
1953年5月中共與蘇聯協定在中國境內生產蘇聯飛機。這項協定要求蘇聯提供協助建立中國航空工業。幾種俄製飛機選定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生產。這是朝向成立中國自製航空工業的第一步。
1957年後期蘇聯關閉米格19的生產線,1958年元月,蘇聯同意授權中國生產該型戰機,並提供藍圖與技術資訊給瀋陽飛機製造廠。當時瀋陽已經生產殲五型戰機(仿自俄製米格17F壁畫C型)。
- Aug 15 Sat 2009 21:58
中國空軍的空中美男子-殲八IIM
殲八是中國大陸為了隊抗台灣的F-104等高空高速戰機,而以米格二十一為藍本研製的高空高速攔截機。負責殲八的瀋陽飛機製造公司不斷的改良殲八,而出現殲八甲、變更氣動佈局的殲八乙、大量引進俄國先進科技的殲八IIM、以及1999年十一閱兵出現的殲八IIM加裝受油裝置的殲八IID。其中殲八IIM除了飛行性能為人詬病外,其整體戰力其實已經達到先進水平。目前少量生產以彌補中國空軍超視距作戰的戰力空缺。
殲八II則備有有限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殲八Ⅱ和它的改進型至今都沒有一個國家購買。我們爲什麽寧可要不斷改進 的殲七M也不要J8II,我認爲是理性的選擇。因爲我們不僅要做政治的考慮,也要做軍事的考慮。我不否認殲八II的高空高速性能優秀,迄今仍是世界上超音速飛行阻力最小的一種戰機。但是我認爲這已經沒有實戰意義。F-16、幻象-2000裝備先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射後不理導彈,即使殲八Ⅱ在最大速度與最高升限超出它們,也很難擺脫導彈的追蹤。武裝主要是一門 23mm雙管炮,2-4枚飛彈,2具火箭發射器或4-10枚炸彈,3J8II是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戰鬥機,它不僅落後于米格-23,和 F-104,F-5、F-4、幻象Ⅲ、幻象F1、Saab-37相比也處於下風。
蘇聯解體讓殲八見到了陽光。瀋飛又再殲八的航電上動腦筋,從俄羅斯那弄來了不少用於改良型米格二十九的先進行電設備。而衍生出具有第三代戰機特性的殲八IIM。
最重要的改良當屬ZHUK-8-II甲蟲式雷達,這種雷達對RCS為3平方米的飛機(約F-16大小)前/後半球探測距離70/40km,X波段,搜索方位角正負20、60、90度,功率1kW,峰值5kW,250kg,壽命120小時,追10打2(一說打4),具備對空對地、輔助導航、地形測繪等多功能。數據處理能力為米格二十九的數倍。(主要數據取自〝世紀隻交的台海危機--中美日大對決〞一書,平可夫著‧全防出版)是功能相當強悍的雷達。此雷達於1995年運達中國。1996年上半年成功換裝。其他航電改良還包括慣性暨衛星導航系統、能判斷威脅等級的全方位雷達警告系統、能記錄敵方雷達數據、電子干擾、電子反干擾等先進的電子系統。發動機為WP-13A-III型,單具最大靜推力42.2knt,後燃推力65.9knt。
武器方面,除了中共製的各型飛彈外,還可配備各種俄製導彈如R-27、R-73等,以及對地攻擊武器等,搭配中國製的雷射制導夾艙等裝置還可以進行精密對地攻擊作業。最大外載為4000kg,7個掛點。修改軟體後,還可發射R-77射後不理飛彈,與SU-27、SU-30有高度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