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伊設計局於50年代中期,作為米格-19的後繼機設計了單發單座殲擊機,軍用編號是蘇-7,北約給與的綽號是“裝配匠”(Fitter)。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6年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首次亮相,1958年開始批生產,批產型的軍用編號是蘇-7Б ,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A。
該型於1959年裝備部隊,它裝備一台AЛ-7Ф-1發動機。實際上蘇-7Б的空戰性能不佳,但該機的機翼面積大,低空投放武器的性能好,能載較多的炸彈(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載彈量可達1000kg)。但存在起飛滑跑距離長,航程短,低空活動半徑只有300km左右等缺點。因此經局部改進後,成為前蘇聯的第1種專用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 1961年~1965年生產了增加油量和一些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改進型蘇-7БM。1965年以後,研製和生產改進了火控系統和導航設備的蘇-7БKЛ型飛機。截止到1971年,除上述各型外還生產了教練型蘇-7У、出口型蘇-7БMK和蘇-7УMK等7種型別的蘇-7飛機,共約生產了3000多架。除前蘇聯(最多時曾裝備1400架左右)外,還裝備了古巴、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埃及、阿富汗、秘魯、越南、伊拉克等十多個國家,但大部分已退役。據1994年的資料,只有阿爾及利亞(14架蘇-7БМ)、伊拉克和北朝鮮(50架蘇-7БК)國裝備不足100架。 蘇-7參加了印巴戰爭、中東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1960年代後期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殲-6在印巴戰爭中表現出色,先後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機,自己損失三架。 60年代,該設計局把蘇-7Б的外翼段改成後掠角可變的變後掠翼(後掠角可從30°變到60°),機翼的重量比蘇-7增加了400kg。但由於換裝成AЛ-21Ф發動機,其巡航距離可增大25%~30%。此外,還增加了電子設備和外部掛架,結果在蘇-7Б在基礎上派生出一種新型變後掠翼超音速度戰鬥轟炸機。其原型機於1966年投產,1967年出現在航空節上。這種型別的軍用編號是蘇-17,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B。生產型飛機於1971年裝備部隊,其北約綽號是“裝配匠”C。
下圖:捷克空軍塗裝的SU-7BLK戰機
註解:本機為捷克KOPRO廠出品之1/48比例模型,稀有且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