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商:Chance Vought
長:16.61m
翼展:10.72m
高:4.88m
目前分類:空軍戰機 (15)
- Aug 03 Tue 2010 13:51
F-8「Crusader」(十字軍)艦上戰鬥機
- Sep 03 Thu 2009 14:51
Su7-裝配匠戰鬥轟炸機
蘇霍伊設計局於50年代中期,作為米格-19的後繼機設計了單發單座殲擊機,軍用編號是蘇-7,北約給與的綽號是“裝配匠”(Fitter)。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6年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首次亮相,1958年開始批生產,批產型的軍用編號是蘇-7Б ,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A。
該型於1959年裝備部隊,它裝備一台AЛ-7Ф-1發動機。實際上蘇-7Б的空戰性能不佳,但該機的機翼面積大,低空投放武器的性能好,能載較多的炸彈(在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最大載彈量可達1000kg)。但存在起飛滑跑距離長,航程短,低空活動半徑只有300km左右等缺點。因此經局部改進後,成為前蘇聯的第1種專用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 1961年~1965年生產了增加油量和一些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改進型蘇-7БM。1965年以後,研製和生產改進了火控系統和導航設備的蘇-7БKЛ型飛機。截止到1971年,除上述各型外還生產了教練型蘇-7У、出口型蘇-7БMK和蘇-7УMK等7種型別的蘇-7飛機,共約生產了3000多架。除前蘇聯(最多時曾裝備1400架左右)外,還裝備了古巴、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埃及、阿富汗、秘魯、越南、伊拉克等十多個國家,但大部分已退役。據1994年的資料,只有阿爾及利亞(14架蘇-7БМ)、伊拉克和北朝鮮(50架蘇-7БК)國裝備不足100架。 蘇-7參加了印巴戰爭、中東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1960年代後期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殲-6在印巴戰爭中表現出色,先後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機,自己損失三架。 60年代,該設計局把蘇-7Б的外翼段改成後掠角可變的變後掠翼(後掠角可從30°變到60°),機翼的重量比蘇-7增加了400kg。但由於換裝成AЛ-21Ф發動機,其巡航距離可增大25%~30%。此外,還增加了電子設備和外部掛架,結果在蘇-7Б在基礎上派生出一種新型變後掠翼超音速度戰鬥轟炸機。其原型機於1966年投產,1967年出現在航空節上。這種型別的軍用編號是蘇-17,北約給與的綽號為“裝配匠”B。生產型飛機於1971年裝備部隊,其北約綽號是“裝配匠”C。
下圖:捷克空軍塗裝的SU-7BLK戰機
- Aug 29 Sat 2009 15:54
法國飆風戰機-Rafale B雙座打擊機
發展沿革:
由於法國退出了由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四國合作研發的EF-2000戰機計畫案,但法國軍方對未來新一代戰機的需求仍存在;於是達梭飛機公司(Dassault)繼幻象2000戰機之後,於1985年再度受命展開新戰機的研發工作。計畫中,新式戰機除供空軍使用外,尚須發展海軍型,以供汰換在法國航艦上服役,但極為老舊的F-8十字軍式戰機及超級軍旗式戰機。
由於達梭公司在1983年起,即以自行設計一種新式多功能戰機,因此在原有基礎下,首架原型機於1985年底即已出廠,定名為飆風戰機(Rafale),並於1986年7月進行首次試飛。由於當時原定使用的M88發動機尚未完成研發工作,因此先使用2具通用電機公司(GE)的F404發動機,直到1990年2月才正式換上其中1具M88發動機展開測試,達梭公司在1996年開始,將Rafale戰機先移交給亟待換裝的法國海軍,而在1999年才開始將Rafale戰機移交給法國空軍。
性能諸元如下:
全長:15.30m
- Aug 15 Sat 2009 22:37
中國空軍生產最多的戰機-殲六農夫式
殲六發展簡史:
1953年5月中共與蘇聯協定在中國境內生產蘇聯飛機。這項協定要求蘇聯提供協助建立中國航空工業。幾種俄製飛機選定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生產。這是朝向成立中國自製航空工業的第一步。
1957年後期蘇聯關閉米格19的生產線,1958年元月,蘇聯同意授權中國生產該型戰機,並提供藍圖與技術資訊給瀋陽飛機製造廠。當時瀋陽已經生產殲五型戰機(仿自俄製米格17F壁畫C型)。
- Aug 15 Sat 2009 21:58
中國空軍的空中美男子-殲八IIM
殲八是中國大陸為了隊抗台灣的F-104等高空高速戰機,而以米格二十一為藍本研製的高空高速攔截機。負責殲八的瀋陽飛機製造公司不斷的改良殲八,而出現殲八甲、變更氣動佈局的殲八乙、大量引進俄國先進科技的殲八IIM、以及1999年十一閱兵出現的殲八IIM加裝受油裝置的殲八IID。其中殲八IIM除了飛行性能為人詬病外,其整體戰力其實已經達到先進水平。目前少量生產以彌補中國空軍超視距作戰的戰力空缺。
殲八II則備有有限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殲八Ⅱ和它的改進型至今都沒有一個國家購買。我們爲什麽寧可要不斷改進 的殲七M也不要J8II,我認爲是理性的選擇。因爲我們不僅要做政治的考慮,也要做軍事的考慮。我不否認殲八II的高空高速性能優秀,迄今仍是世界上超音速飛行阻力最小的一種戰機。但是我認爲這已經沒有實戰意義。F-16、幻象-2000裝備先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射後不理導彈,即使殲八Ⅱ在最大速度與最高升限超出它們,也很難擺脫導彈的追蹤。武裝主要是一門 23mm雙管炮,2-4枚飛彈,2具火箭發射器或4-10枚炸彈,3J8II是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戰鬥機,它不僅落後于米格-23,和 F-104,F-5、F-4、幻象Ⅲ、幻象F1、Saab-37相比也處於下風。
蘇聯解體讓殲八見到了陽光。瀋飛又再殲八的航電上動腦筋,從俄羅斯那弄來了不少用於改良型米格二十九的先進行電設備。而衍生出具有第三代戰機特性的殲八IIM。
最重要的改良當屬ZHUK-8-II甲蟲式雷達,這種雷達對RCS為3平方米的飛機(約F-16大小)前/後半球探測距離70/40km,X波段,搜索方位角正負20、60、90度,功率1kW,峰值5kW,250kg,壽命120小時,追10打2(一說打4),具備對空對地、輔助導航、地形測繪等多功能。數據處理能力為米格二十九的數倍。(主要數據取自〝世紀隻交的台海危機--中美日大對決〞一書,平可夫著‧全防出版)是功能相當強悍的雷達。此雷達於1995年運達中國。1996年上半年成功換裝。其他航電改良還包括慣性暨衛星導航系統、能判斷威脅等級的全方位雷達警告系統、能記錄敵方雷達數據、電子干擾、電子反干擾等先進的電子系統。發動機為WP-13A-III型,單具最大靜推力42.2knt,後燃推力65.9knt。
武器方面,除了中共製的各型飛彈外,還可配備各種俄製導彈如R-27、R-73等,以及對地攻擊武器等,搭配中國製的雷射制導夾艙等裝置還可以進行精密對地攻擊作業。最大外載為4000kg,7個掛點。修改軟體後,還可發射R-77射後不理飛彈,與SU-27、SU-30有高度共通性。
- Aug 03 Mon 2009 14:41
台灣30年的空中守護神-F5E老虎二式
F-5E戰鬥機原係美國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e Corp)於民國61年(公元1972年)改良F-5A所設計之機型,美稱虎式二型(TigerⅡ)。此型機加強引擎推力,提高速度至1.6馬赫,增加「操縱襟翼」加強轉彎率(減少轉彎半徑),以增強空中作戰能力。
動力設備:兩台 GE J85-GE-21A渦輪發動機,最大推力 10,000 磅;
制空性能:最大馬赫數 1.64 實用升限 52,000 英尺作戰半徑 500 英里;
- Jul 31 Fri 2009 01:19
SAAB37三叉閃電式戰機
地處北歐的瑞典,一直以來除了在政治上不過分偏向某個世界強權之外,在國防軍事上也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軍方所使用的各種武器裝備幾乎都是自行研發生產,當然空軍捍衛領空的主力戰機也不例外。
二十世紀末期瑞典空軍最主要的作戰機種,便是自製SAAB37型三叉閃電式(Viggen)單座全天候多功能戰機。使用的系列型號包括AJ37、JA37、SF37、SH37及SK37 型,主要可用於執行攻擊、攔截、偵察及訓練等任務,同時具備優良的短場起降能力(STOL),能夠在狹窄的跑道上以五百公尺距離起飛或降落。
SAAB37系列由瑞典飛機製造公司(SAAB)於一九六二年開始研發,整個研發過程中共製造了七架原型機,其中一號原型機於一九六七年二月八日首次試飛成功,二號原型機則於同年九月完成試飛。到了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架單座的原型機已陸續進行試飛,至於七號原型機則是專供發展SK37型雙座戰鬥教練機測試之用。
- Jul 24 Fri 2009 16:54
MIG25狐蝠式戰機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是蘇聯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戰鬥機,由米高揚設計局負責開發生產,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米格-25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
米格-25在裝備蘇軍初期由於其極高的性能參數,一直為西方世界所關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測蘇聯的軍用航空製造技術已經領先於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蘇軍飛行員別連科中尉駕駛米格-25飛機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開了該飛機神秘的面紗。美日的技術專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後運到東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軍基地,經過徹底的檢查,該機70%的部件是不鏽鋼,雖然極限速度很高,但是技術性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驚人,從整體性能上說僅僅相當於美國的F-4幽靈式戰鬥機,和美國當時正在研製的F-15「鷹」和F-16「戰隼」戰鬥機更是相距甚遠。甚至由於操作時的迴轉半徑驚人,因此而有「直線飛機」之譏,但是整體來說,作為高空高速攔截機之用,米格-25是成功的達到設計需求。
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工程師能用相對落後的技術生產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戰機,某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間擊落過各類戰機,甚至有消息說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米格25曾擊落過美國海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後來,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5的基礎上設計出米格-31。
- Jul 24 Fri 2009 16:39
伊朗空軍的F14A熊貓地面型戰鬥機
聰明的伊朗人又有新發明了。據伊朗媒體2006年9月4日報道,伊朗空軍的美制F-14A“雄貓”戰鬥機,日前在“佐勒菲卡爾打擊”演習中,成功搭載並發射了多枚改進後的“鷹式”空對空導彈,而這種體積龐大的導彈此前一直被用於地基防空作戰。
“瘋牛導彈”讓美國害怕
據報道,伊朗專家們對“鷹式”地空導彈進行了一系列改裝,使F-14A戰鬥機能夠將其作為空空格鬥導彈。伊朗軍方人士說,這些改進後的導彈能夠使F-14A具有“更強的機動能力和更遠的攻擊距離”,從而能更有效地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
- Jul 24 Fri 2009 13:26
MIG-21魚床式戰鬥機
米格-21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輕型跨音速殲擊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
部隊。
米格-21是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飛機。擁有大量改進型號,主要型別有︰米格-21F,白天型截擊機,安裝一台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裝一台R11F2-300發動機,去掉機炮,裝RP-21雷達,2~4枚空對空飛彈;米格-21PFS,PF的改進型;米格-21FL,PF的退場門型;米格-21PFM,PFS的改進型;米格-21PFMA, PFM改進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製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裝的偵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開始交付使用,生產數量較多;米格-21SMT,MF的改進型;米格-21BIS,較新的多用途型,安裝一台R25發動機,改進機體架構和電子設備,增加塔康導航系統,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換裝了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飛彈,擁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 Jul 24 Fri 2009 13:22
MIG-17壁畫式日間型戰鬥機
米格-17有一架向後縮回的機首起落架。主起落架的輪子大小為660x160,有刹車。機首起落架的輪子大小為480x200,沒有刹車。
油箱包括一個主油箱和噴嘴下方的一個小油箱,兩個油箱的總容積為1412公升。此外還可以在掛架上掛兩個各400升的副油箱。油箱內部由多層橡膠組成,可以在受損時密封而防止燃料持續外洩。
米格-17的武器包括一門有40發子彈的N-37機炮和兩門各有80發子彈的NR-2機3炮。三門炮都裝在機首入氣口下麵。它們裝在一個鋼管結構上,使用一個滑輪進行拆裝,這個結構同時是前機身的一部分。
米格-17的航空電子包括一個ASP-2N面罩。SRO-1敵我識別器、OSP-48儀器降落系統和ARK-5無線電測向儀、RW-2無線電高度計和MRP-48P收發機。為了紀錄武器射擊效果,還裝有一台S-13攝影機。一些飛機還裝有一台潛望鏡來觀察背後的情況。
在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信號煙霧EKSR-46,這個煙霧彈有四種顏色(紅、黃、綠和白色)。煙霧彈的盒子放在尾翼的右側。在需要的情況下煙霧彈可以通過EPU 253式擊針從駕駛艙射出。
- Jul 24 Fri 2009 02:57
F/A-18D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F/A-18 "Hornet" Strike Fighter):
是美國海軍所發展、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它同時也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對於空間有限、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像F/A-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也是目前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 。在設定上,F/A-18是一架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構造,中等翼展與後掠角度,多用途的超音速戰術戰機。到目前為止,美軍的F/A-18一共發展出六種不同的衍生版本,分別是單座的F/A-18A與18C,及雙座的F/A-18B與18D。
至於D型則常被實際用來進行作戰任務,擔任一些像是戰術空中管制、前線空中管制或是戰術偵察任務之類,需要較多人力分工的特殊任務。自1989年以後出廠的飛機開始具備夜間攻擊能力。改良的部分包括可以使用AN/AAR-50導航前視紅外線(Forward Looking InfraRed,FLIR)或者是AAS-38夜鷹(NITE Hawk)導航與紅外線目標標定前視紅外線莢艙,紅外線影像能夠直接傳送到抬頭顯示器(HUD)上。與夜視鏡相容的座艙儀錶板,飛行員能夠使用AN/AVS-9貓眼(Cat Eye)夜視鏡,彩色多功能顯示幕以及電子移動地圖顯示器。第一架配備這套系統的F/A-18C(編號163985)在1989年11月1日交機,又有“夜攻黃蜂”(Night Attack Hornet)的綽號。1992年之後,F/A-18可以攜帶加裝雷射目標指示器的AAS-38莢艙,為雷射導引炸彈提供照明。
- Jul 24 Fri 2009 02:31
F-4 J Phantom II 幽靈2式
F-4J是美國海軍採購得第二型幽靈機,改良了F-4B的襟翼,可增加起降升力並減緩降落速度。F-4J使用2具J79-GE-17發動機,軍用推力為5388kg,最大後燃推力8122kg。F-4J使用了AWG-10脈衝杜卜勒雷達,具部分俯視功能及多種對空對地操作模式,並有優異的電子反反制功能。
- Jul 24 Fri 2009 02:14
A7-E海盜二式攻擊機
A7海盜二式攻擊機是一種以F8戰鬥機為藍本開發的攻擊機。最初於美國海軍服役,A7A和A7B為航空母艦用之艦載機,因它的性能優異,所以美國空軍也決定採用它,這樣的情形下開發出的就是A7D。而海軍方面認為空軍使用的A7D性能優異,就把引擎改良之後,自己使用的即為A7E。希臘空軍也將這一種機型購買來使用,即是A-7H型。葡萄牙空軍也向美國購買同類型為A7P。但是,這一型機是把A7A仿A7E的結構、製造出售的。而A-7在之後試做的A7F,則把最大時速提高為1.1馬赫,以及做各部份的改良,但是不見其結果。
性能概況
全長:14.1公尺
全高:4.9公尺
- Jul 23 Thu 2009 18:41
中華民國空軍-F104G星座式戰機
F-104G的設計初衷是作為一種高性能的全天候多用途戰鬥轟炸機,這和當初 F-104A 的晝間點防禦戰鬥機已經完全不同了。該機換裝了J79-GE-11A 引擎,加強了機體結構,且加裝及換裝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武器投射電腦、紅外夜視儀、新型無線電系統和敵我識別系統,以及F15A-41B 多功能火控雷達,使得該機具備了超低空高速飛行能力、精確導航和武器投射能力以及全天候作戰能力。彈射座椅更換為馬丁·貝克的MK.GQ7(F) 。 1973年,F-104G停產,共計生產1,127架,先後裝備西德、希臘、挪威、土耳其、中華民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丹麥、西班牙等國家。
中華民國空軍是美國盟邦中最早獲得F-104A戰機的外國部隊,第一架引進時間是1960年,最後一架除役是1998年,共在台服役38年,總計先後購入238架。前後接收過來自美國、荷蘭、比利時、丹麥、西德、日本等國的F-104戰機,執行阿里山計劃延壽換裝,在機身上並漆有一行紅字「價值台幣五一四六萬,來之不易,當心使用維護」。首架F-104A戰機(4101號)試飛官為晏仲華,1960年(民國49年)5月29日,阿里山一號計畫F-104(4101號)出廠,6月24日首飛成功。
阿里山一號到十一號計畫,中華民國空軍總共接收了247架各型F-104戰機,使用過F-104A/B/D/G、RF-104G、TF-104G、F-104J/DJ,是世界上使用最多F-104機型的國家。
由於美國在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來根據八一七公報,美國當時不願意提供中華民國空軍新型戰機,只願意增加F-5戰鬥機的組裝數量與繼續提供需要的零件,在零件來源逐漸中斷與操作損耗與飛機老舊等原因下,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也造成慘重的失事紀錄,共114架戰機因為故障墜毀,先後62名飛行員殉職,總飛行時數38萬小時。曾有F-104老飛行員如此形容:「我們必須去,但不一定回來」,述說了當時中華民國國際外交的艱困與F-104戰機的慘憺妥善率。空軍方面因為擁有大量現役 F-104 ,因此在下一代攔截戰機 F-X 計畫(也就是後來開發經國號戰機的鷹揚計畫)中,早期的鷹揚構型受到 F-104 、特別是 J79 發動機極大的影響。
民國56年,1967年10月13日,兩岸空軍在金門上空遭遇,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曾有擊落解放軍空軍兩架MiG-19的2:0紀錄,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是胡世霖、石貝波。這是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成軍以來的第一場空戰,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台海上空的最後一場空戰。